登录 | 注册
会议通知下载     
首届中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

理念形成,点燃星星之火

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委员会主办、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承办、胡大一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向定成和秦伟毅教授担任执行主席的“首届中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于2011年10月22日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的418名代表出席了此次盛会,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和信息化建设领导办公室亦派员参加了此次大会。

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率,上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在各大医院建立胸痛中心,通过规范院内救治流程来缩短救治时间。目前美国胸痛中心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总数已达5000余家。胸痛中心已从最初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和死亡率为初衷的专科门诊,演变成为多学科合作的对胸痛患者进行高效筛查、诊治的专门机构。近年来在胡大一教授的呼吁和倡导下,国内胸痛中心的建设逐渐起步。全国各地分别有不同形式的胸痛中心成立,更多的医疗机构跃跃欲试而又不知从何着手。在此背景下,由胡大一教授提议,由率先在国内开展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承办了“首届中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

论坛总体设计分为三部分:建立胸痛中心的必要性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最新进展、胸痛中心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技术环节、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在胡大一教授就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的紧迫性及重大意义进行深刻剖析后,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做了题为“ACS临床路径2011”的报告,强调应该利用五步法建立规范的临床路径,即初始评估、诊断效力及风险分层、干预策略、血管重建规范、出院标准及出院指导。目标是在规范路径的前提下,保障个体化治疗,提高医疗质量。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王海昌教授就ACS患者的危险分层做了专题报告,在详细对比了TIMI积分、PURSUIT积分和GRACE积分系统对临床事件的预测能力后指出,GRACE积分因所包含的因素最多、对近期和远期终点事件的预测率最高、对广泛疾病谱具有更清晰的分辨力,已经成为ACS危险分层的首选方法。ACC/AHA/ESC指南均推荐患者在入院、出院、门诊均应行GRACE危险分层,有助于对现有诊断、治疗策略、院内、出院后临床预后的分析和改善。阜外医院颜红兵教授做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处理,我们的差距在哪里?”的专题报告,在比较了北京模式、上海模式和广州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之后,颜教授指出,缺乏健全的机制、缺乏有效的投入、缺乏自己的循证医学证据是目前制约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水平提高的三大难题,规范胸痛中心的建设有助于缩小差距,改善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岩教授代表霍勇教授对“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做了介绍,强调了建立“胸痛中心”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举措。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技术总监向定成教授对2010欧洲心肌血运重建联合指南中对于转诊的患者更强调首次医疗接触(FMC)-to-B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解读,与D-to-B相比,FMC-to-B更强调具有急诊介入条件的医院要更加重视将救治服务延伸到院前急救和转运过程之中,才能缩短FMC-to-B的时间。向教授最后强调指出在FMC-to-B的时代来临之际,依托大医院的心脏中心建立和推广胸痛急救物联网已是势在必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丁荣晶教授对中国胸痛中心建设专家共识的出台背景、主要特点、具体内容以及实施建议做了详尽的介绍和分析。

在胸痛中心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技术环节,北京朝阳医院杨新春教授介绍了朝阳医院对ACS的运作流程和经验,指出了综合医院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完善胸痛中心的建制、培养专业化的胸痛中心队伍以及完善临床路径的实施、规范胸痛患者的诊断和处理程序是胸痛中心运作的核心所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行政总监秦伟毅教授对胸痛急救网点的建立和胸痛患者快速转运机制作了全面的介绍,分析了胸痛救治运作的五个环节,其中,急救网点的硬件配置和质量监控、现场救治和转运的流程实施以及多学科协调的组织管理是关键所在,只有每个环节的最优化处理才能快捷、高效、安全、高质量诊治病人,提高胸痛中心的竞争力。上海胸科医院的方唯一教授做了胸痛中心时间流程管理的报告,制订有效及操作性强的流程、明晰流程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压缩不必要的环节、集中和整合相关环节任务和智能信息化管理是实现高效的时间节点管理所必需的工作。要用有意义的流程图对流程进行改善,分析不同的角色与分析流程中的步骤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周民伟教授从医院管理角度对胸痛中心的管理和协调机制做了介绍,一是加强组织建设、明确分工分责;二是优化医疗流程、强化质量评估;三是适当调整政策、平衡科间利益;四是遵守科间共识、强化院际间互动。胸痛中心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需要和院内外诊疗过程不断融合,因而其管理和协调也将是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会议最后举行了胸痛中心建设模式的专家讨论会,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北京阜外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及广东省中医院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胸痛中心的运作模式和情况介绍。与会专家纷纷发言,踊跃为中国胸痛中心建设面临的问题和策略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献计献策。经过与会专家紧张而热烈的讨论,在以下方面达成了初步共识:①明确了建设胸痛中心是提高我国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急症抢救成功率、改善远期预后的重要途径。同时胸痛中心的建设对卫生部正在进行的ACS临床路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②充分肯定了已经开展胸痛中心建设的单位在过去短短的时间内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为今后胸痛中心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考模式。③鉴于目前我国各地和各医院所面临的急救资源、社会环境和政策的差异很大,很难采用统一的模式,在现阶段多数医院的胸痛中心建设应从优化院内诊治流程入手,在条件成熟时尽量将胸痛急救延伸到院前和社区,以进一步缩短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④胸痛中心的建设中既要注重对高危患者的早期处理,亦要重视对低危患者的快速排查,以避免浪费。

会议期间还安排参观了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该中心成功地将互联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成果与急救医学相结合,已经将胸痛中心建设扩展到胸痛急救物联网,其重大意义在于将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扩展到院前急救,带动和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高诊疗和急救技术水平,从而使区域内的急性心肌梗死等重要疾病患者得到更及时、有效而规范的救治。该中心从3月27日成立以来的平均D-to-B已经降至69分钟,9月份的月平均D-to-B为58分钟,最短为24分钟。全体与会专家和代表对该中心的运做和管理模式、取得的社会和技术效益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中国胸痛中心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就全国范围来说还是星星之火,今天,星星之火汇聚广州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形成燎原之势”。这是胡大一教授对此次论坛的总结性评价。

(易绍东 向定成整理)



版权所有: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中国胸痛中心验收工作办公室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流花路111号(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门 诊8楼16号房,邮编:510010下载会员登记表
咨询电话:020-88654530 邮篇:510010 E-mail:ccpc@cpccn.org 网站24小时技术支持热线: 18611015128
所有与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相关的资料,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14099653号-1